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G中文网 www.3gzw.net,百工匠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晚清以后,非常受欢迎尤其江浙一带,卷书案非常盛行,而且尺寸比较大,外形比较圆润,可能跟南方人喜欢柔软有关北方却并不多

    我们知道,案子一般是家庭里体型最大的家具,它比较长,所以在搬动中会有问题,你经常搬动会感到特别不方便过去的案子,估计都上不去今天的楼房,楼梯那儿就拐不过弯儿来古人也考虑到了这些,设计出一种很新式的案子,叫“架几案”

    所谓架几案,就是两个几座上面架一块板我们刚才说了,案是腿要缩进去,但现在大量的架几案是几座顶住两头摆案子腿部缩回来,相应的,案面两端就要伸出去一块,行话叫“担出去”,意思是像挑担子一样伸出去一块我们过去通过单纯的语言来传达信息时,人家就会跟我说:那儿有一个案子,担出去的部分比较长我就知道具体位置了

    架几案的尺寸相对来说都比较大,因为它是三件一组,便于搬动,当时也非常流行早年我在乡下见到很多架几案,但是真正使用优良木材,比如紫檀、黄花梨、红木的,相对来说非常少,尤其紫檀大号的紫檀架几案基本都在故宫,就没出过宫我碰到过非常大的红木架几案,将近四米,原来是北方制作,后来被南方人买到上海但它在上海没有市场,因为买回去要往家里放,谁都嫌这家具尺寸过大,没有地方搁买的商人本来认为这个架几案很值钱,可是买到上海以后谁都不要,他搁了两三年都卖不出去我当时看到就特高兴,因为我想用它来做展览所以当我表示出兴趣的时候,他觉得我是一个买主,就很便宜地卖给我了这件红木架几案至今还在观复博物馆红木厅展览着,尺寸很大,也非常高

    案的基本形制,就是翘头、平头、卷书、架几这四种我早年寻找案子的时候,城里很少见,农村多,越偏远的地方越多因为过去乡下住的房子相对比较宽敞,放得下而城里的房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比较窄,因为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大部分家庭都把这占地儿的家具淘汰到农村了

    有一年,一个朋友找我,那时我还年轻,他比我大,管我叫小马他说北京门头沟那边发现了一件黄花梨大条案,要带我去看当时他叫了一辆出租车要知道,那时北京没有随街就能打的出租车,要专门到出租车站去叫车他就叫了一辆出租车到了我家我很奇怪,觉得他那么奢侈,还打的!那时打的是很少的事,我以前都不记得自己打过但他说:“没事,这大案子买了,什么便宜都有了”我家当时住在东四十二条,我们从那儿开车奔了门头沟快到的时候,越走路越窄,两边都是山,我多少有点儿害怕,因为没去过这些地方我就老跟那人说:“今天没带钱,就是先看看”最后终于找到那家了

    一进屋,老太太正包饺子呢,按住我,非让吃饺子我哪儿有心情吃饺子呀,就想看那案子老太太还说不着急,吃完饺子再说可那饺子刚擀皮,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啊!我执意要先看案子,就拉着老太太上人家后屋去了,一看,好!一个柴木的大案子,特柴,根本不是黄花梨!我一下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觉得白跑了于是我们一路无话,开着车就回来了

    路过东四路口,我朋友就喊:“停车停车!”车停了,他下去说:“小马,我还有事,先走一步了”我还没反应过来呢,他就走了车拐过弯儿来,就是东四五条五条就是出租汽车站,车停了,我得结车钱去最后我结了200多块钱,那时我每个月才挣不到100块钱我当时脸都红了,心里恨死这件事了所以这案子没记住,事情记住了所以说,人不能办事盲目,盲目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在福建莆田的一个祠堂里,曾经看过一张非常大的黄花梨案子福建人的宗祠观念特别重,所以每个村里都有宗祠那张案子非常巨大,长4.2米,案面是一块独板,俗称“一块玉”,就是说整块板跟玉似的,漂亮至极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案子这张案子几百年来都在这个宗祠里,受无数人的礼拜可惜最后还是被拿出来卖,整个村里的人都在场院上坐着,买的人点好钱,全体村民一人分一份以我当时的能力,没有办法买下这张大案这案子现在在美国丹佛博物馆展览我去丹佛博物馆讲课时,又看到这张案子,非常震撼

    这张黄花梨大案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在村子里起到一种凝聚力的作用但村里人为了分笔钱,把几百年的案子卖掉了,最后辗转到美国,被人家珍而重之地供起来了以后有机会去丹佛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这张“天下第一案”

    由于案子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低所以,桌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比如过去的人家,一进屋就放着一张大条案,靠着主墙,上面摆两只掸瓶我小时候,去我的外曾祖母家,她在北京有一个大院我那时候很小,觉得这张案子非常高,根本看不见案子上面的大掸瓶这就是我对案子的第一印象,那时是20世纪60年代,后来这案子上哪儿了,我就不清楚了

    桌子在越来越接近实用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卓”字后来才把底下“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了现在的“桌”字

    桌与案从功能上讲,差距不是很大比如我们有条桌就有条案,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饭桌,就没有饭案因为吃饭这件事虽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从精神层面上讲并不重要过去古人从文化上还比较鄙视吃他觉得天天去谈吃,层次太低了,得谈点儿文化,谈点儿梅花、竹子,才比较雅所以,吃饭比较低,我们就在桌子上完成

    古人吃饭的桌子大多是方桌,为什么呢?这跟我们吃饭的制度有关我们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一份为什么有举案齐眉这件事呢?因为当时是分餐,我举一份给你,我这儿还有一份如果当时梁鸿和孟光是共餐,就也犯不着我举着你吃,然后你举着我吃了,对不对?我们的分餐制度逐渐演化成共餐制了采用方桌吃饭的时候,我们就是共餐制这一点从我们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来早期凡是筷子长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对贫困的家庭

    中国人的筷子有特别长的,是为了菜多的时候,能夹着远处的菜今天餐厅有转盘,什么菜都能转到你跟前,过去没那事儿,你得去夹,所以筷子一定要长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为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长它为什么是尖的呢?是因为日本民族吃生的东西,比如生鱼片,非常滑,夹的时候必须扎一下,才夹得起来我们则不同,过去中国人吃饭很讲究,绝对不许扎我小时候,记得姥爷就教育我说:“夹起来就吃,夹不起来就不吃,不许扎”后来我大一点儿,人家告诉我说:“筷子扎馒头,是给死人吃的”按照更严格的礼仪,过去在桌上吃饭,筷子绝对不许伸过中轴线,那边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许伸筷子过去夹,顶多是人家给你端过来,你才能夹一筷子这就是中国饮食的传统习惯,所以中国人从小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顺便把脑子也给练灵巧了我们再看韩国的筷子,是金属的,因为韩国老烧烤,赶上咱这种筷子早就烧坏了,所以必须使用金属从小小的筷子身上,我们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征

    随后亮格柜出现了“亮”是通透、透亮的意思所谓亮格柜,肯定上面有一部分通透,就叫“亮格”这种柜子还有一个很通俗的叫法,“万历柜”万历柜是明朝万历年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柜样,因此而得名正像“景泰蓝”是在明朝景泰年间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而得名一样,我以后会专门讲到它

    中国的第二次收藏热就在晚明晚明期间的收藏热,导致万历柜的出现,上面这一层通透的地方,是专门为了陈列古董而设宋代的古董陈设,一般不是搁在榻上,就是搁在案上,它是平面的一种欣赏到了晚明时期,古董搁到万历柜的亮格里,有空间感了但是请注意,它还是陈设在一个平面上一般万历柜的高度,会比人的视线稍微高一点儿,眼睛稍微往上一抬,就能看见它的亮格了

    我曾见过一对很高大的黄花梨万历柜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行家给我打电话,说有一对大号万历柜,问我愿不愿意去广州看于是我专程去了广州,因为我还比较信这个行家行家说柜子有3.2米高,那就非常高了,像我这样高的人,伸起手来是2.2米,根本够不着它的亮格所以我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往上放东西?这样的东西不应该存在呀,历史上也没见过这么大的万历柜

    结果,我去仓库一看,确实是一对巨大的万历柜我就询问来源,他们推测了半天,说这对大柜是苏北地区的,有可能是一个庙里的家具,但这个庙在解放前就被拆掉了庙里是有巨型柜子的可能我在很多寺院里看到过巨型家具,包括边长超过2米的超大方桌,但在老百姓家里是不可能看到的这对巨大的万历柜,20世纪50年代就被拆散卖掉了当时第一个柜子在苏北买到,第二个柜子在山西买到,当两个柜子凑到一起时,天衣无缝,确实是一对可惜的是,当时我买不起最后这对大柜被卖到了美国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时期,全国的收藏热再度兴起这时,多宝格就出现了,它已经不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柜子了我们从雍正《十二美人图》上面,可以看见当时多宝格的形象我们推测多宝格是雍正年间发明的,就是当第三次收藏热达到高峰的时候多宝格专门用来陈设古董,是专属家具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喜欢古董的时候,经常跑琉璃厂当时文物商店的收购部就在琉璃厂,那里有一对雍正年间的鸡翅木多宝格,我每次去都观看很长时间,非常喜欢当时收购部的人说这对柜子不可以卖,于是就一直搁在那儿十几年中,每次路过时我都进去看看,心里就觉得高兴后来1995年翰海拍卖时,这对柜子被拿出来拍卖了当时社会缺乏对多宝格的认识,所以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回来了,现在还在观复博物馆里展出

    一般情况下,多宝格都是对称的设计,左边有一个空间,右边也有一个同样的空间,并不一顺边这是多宝格的一个特征对称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基本原则多宝格一般都是成对出现,尽管我们看到过很多单只的,但那都是历史上就被拆散了

    多宝格的出现,表明社会富足时期的到来今天就是这样现在很多人家庭面积改善了,就跑到家具市场买一个古董柜子,不管是真,还是假,反正搁几件古董上去,就很高兴这是社会富足的一个标志

    古董的陈设,由早期的案、榻之上的陈设,到万历柜里的平面陈设,再到多宝格的多层次陈设,这是陈设性家具的一个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家具设计意图的走向

    刚才说的都是陈设性的家具,还有一种完全储物的家具第一种是明代最经典的柜子,俗称“面条柜”样子是上窄下宽,呈“a”字型,所以英文里叫“a型柜”南方人说得更通俗,叫“大小头”,显然是底下大,上面小,很形象面条柜的设计非常科学它利用了物理的重心偏里的原理,把面条柜的门打开以后,不用关因为重心偏里,柜门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会很缓慢地自动关上,很神奇我曾经给一个美国人演示这个柜子,我打开柜门,一松手,它自动就关上了美国人很惊讶地说:“我儿子终于有治了!我儿子从来不知道关门”

    面条柜除了自动关门的优点外,还有非常好的视觉稳定感因为它下宽上窄,当你离它很近的时候,更有稳定的感觉一般人很少注意,当我们走近上下垂直的柜子时,由于视差的变化,柜子会变成上宽下窄而当你走近面条柜时,它就变成直的了,这是一种利用人的视差、利用人的内心很细致的感受,设计出来的一种经典的柜子由于面条柜的设计理念与众不同,所以它是中国古代家具中最贵的柜子,是西方人最为追逐的柜子,而我们自己往往会忽视

    面条柜进入清朝以后,数量就逐渐减少民国到现在,几乎没有人再生产这种柜子很多人就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优良的柜子,反而不用了?这与我们国家人口增殖有很大关系明末时,中国大概有不到1亿人这种统计在学术上有各种争论,但一般都认为到明末,中国人口在9000多万到1亿人左右到了乾隆朝,人口翻了两番,是4亿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晚明引进了番薯和玉米,这两大植物救了很多中国人的命中国过去五谷杂粮都比较低产,一亩打200斤就算很多了这两种植物的引进,是人口急剧增殖的一个基础原因当然还有政治原因,就是康乾盛世的整体社会因素

    人口翻了两番,但房屋面积没有相应扩大人均居住面积在下降,要求家具的摆放更紧凑面条柜的摆放,必须是左一个、右一个,必须拉开,它不能靠在一起摆因为当它靠在一起时,两个柜子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倒三角,视觉上不舒服对于清朝人来说,这种柜子不再适合日益缩小的居住面积

    我们到解放那年,还是4亿多人,当时的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团结起来,就是4.5亿人我们从解放到现在,不到六十年的时间,人口增长得非常快,大概增加了两倍,现在有13亿多人这个数字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