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G中文网 www.3gzw.net,劫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时间:太祖皇帝驾崩前的两个半时辰

    地点:皇贵妃寝宫-暖春阁

    虽然已是深夜,可皇贵妃秦氏却刚刚入睡不久。这一年来,太祖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渐衰弱。尤其是近几个月来,更是病痛缠身,嘴不离药,缠绵床榻。更家可怕的是七日之前,太祖对外发布诏令。声明自己偶感风寒,需独自在万寿宫内闭关静养。并且严禁内外臣工打扰。就连皇后娘娘和几位嫔妃如若无旨也不许前往探视。皇贵妃秦氏表面上镇定自若,与往日无异。私下她却越发忧心如焚,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入宫前,秦氏父亲只是礼部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六品郎官。在偌大的京师来说,只能算是出身普通。如不是恰逢太祖选秀入宫,秦氏又在偶然间被皇后娘娘发现赏识,直接下懿旨给礼部特批入宫,秦氏绝对没几乎进入后宫,并且得到至尊宠爱,成为大商帝国一代开国明君后宫内一人之下的皇贵妃。父凭女贵。秦氏升为皇贵妃之后,她的生父也因此晋升为三品礼部侍郎。就连秦氏的两个兄长,也凭借皇贵妃的恩宠,特降恩旨受封七品官职。可以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进宫到如今二十年来,皇贵妃不仅已经和太祖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夫妻感情,而且二人之间还有了一个惹人怜爱的儿子,就是四皇子秦王。秦王刚刚年满十岁,年纪弱小。这几年来,随着太祖皇帝年事日高,三位年长皇子的夺嫡之争越演越烈,竟成水火不容之势。朝野内外无人不知。皇贵妃还私下听到些传闻,就连两年前太祖皇帝和皇后娘娘最最钟爱的幼弟裕亲王殿下的出家为僧也是被三王逼迫的结果。皇贵妃又联想到太祖皇帝如今的身体状况,心内惊恐焦急万分。年幼的秦王本就是三王眼中的绊脚石。不难想象,如果陛下不幸病逝,秦王顿时就失去了强大的保护,不管最终哪位皇子争得皇位,都不会放过年幼的秦王。危险随时伴随在爱子身旁。恐怕连自己这个皇贵妃娘娘也难以独善其身。皇贵妃不惧自身的生死,甚至不担心自己娘家家族的兴衰,但却忧惧爱子秦王的安危。这样危急无助的局面怎能不让秦氏提心吊胆,寝食不安。

    好不容易睡下还没多久,皇贵妃就被贴身的宫女唤醒了。她一听说马总管领旨前来接自己前往万寿宫见驾,正在暖春阁外相侯,脑子立马就清醒了过来。皇贵妃强压住心内的慌张,在宫女的服侍下从容快速地穿好了衣衫,独自步出暖春阁,上了在自己寝宫门外相侯的暖轿。马总管神色黯然,脚步匆匆地走在前面引路。两个小太监抬着一乘小轿,跟在后面。轿子里面坐着惊慌失措的皇贵妃。四周万籁俱寂,连鸟儿都沉睡了。一行四人,乘着夜色,行色匆匆,悄然无声地行走在皇宫大内的小路之上......

    万寿宫内,巨大的蜡烛将宫内照得如同白昼。皇贵妃秦氏一进入寝宫,就看到太祖皇帝那张虽然灰暗但却笑意满满的脸。望着这张似乎又恢复了活力的容颜,皇贵妃心内多日以来积攒起来的惊惧瞬间化成如雨的珠泪滚落脸颊。她疾走几步,噗通跪倒在太祖床前,泪眼婆娑地凝视着太祖,一边哽咽着口呼圣上一边忘情地伸出双手紧紧攥住了太祖的左臂。

    太祖皇帝在龙床上坐直上身,扭转身躯,怜爱地望着眼前的美人,伸出右手轻轻抚摸着皇贵妃如云的秀发,低声说道:“贵妃莫要悲伤,快快起身坐到朕的身侧来。朕有天大的事情要同爱妃细讲。”

    皇贵妃秦氏听了,慌忙止住了悲声。她迅速站起身来。一名小太监立即将手中的椅子放在了皇贵妃的身后。皇贵妃伸手又将椅子向太祖的龙床前拉近了一些,这才坐了下去,神色郑重地凝视着面前的龙颜。

    太祖皇帝也收起了笑脸,严肃地望着皇贵妃的双眼,沉声说道:“朕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起兵草莽,不畏艰险,积百战之功,终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开创大商帝国千秋霸业。定鼎之后,天下凋敝,百废待兴。朕励精图治,废寝忘食,轻徭薄役,与民生息,开疆拓土,收复失地。经二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天下昌平,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渐丰,盛世之相初显。可惜朕身体日渐孱弱,已无法亲手开创盛世景象......”

    皇贵妃听到这里,急忙开口说道:“陛下一代圣君,得蒙天佑,定当开创大商盛世美景。妾身今日观陛下气色,龙体已是大好。切勿妄自揣测。”

    太祖微微一摆手,平静地说道:“爱妃无需再安慰与我。朕自知病体已如沉疴朽木,难再逢春。欧神医刚刚已明确诊断告知,朕现已是回光返照之相,大限顷刻将至。时间万分紧迫,事关大商江山社稷,爱妃千万不要再打断朕的言语。”

    皇贵妃乍闻噩耗,一时五内俱焚,悲痛欲绝。她强忍悲伤,聚拢精神,仔细聆听,任凭泪水暗自滑落。

    太祖眼望爱妃伤心之状,心下怜爱,不禁也喉头发痒,眼眶湿润。他马上稳住心神,继续讲道:“自古创业难,守业更难。大商以武立国,却绝不可以武治国。穷兵黩武,倾覆在即。前朝祸事,即是教训。仁孝治国,方是正途。朕一生育有四子。前三子都已成年,四子年幼。按祖制,帝位应传嫡长子。建国之初,朕也曾有此心。可是,一件突发的大将酒醉杀害无辜百姓的军中大案在刑部刑审的途中却偶然掀开了一件军中旧案的真相。

    大商立国前三年,朕亲率十五万大军围困敌军重镇晋州。晋州距京师三百余里,是京师西部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晋州就切断了敌西部军团与京师的通道,将敌西部悍军阻挡在晋州以外。围困晋州之时,我军以敌京师为中心,东西两路并进,展开会战。朕的异姓兄弟种老将军正与钟少将军,也就是今日的军中擎天柱老种将军,父子二人共同指挥朕的东部军团二十万主力大军开展歼灭敌军京师东部主力军团的吉州之战。吉州之战已进行了一月有余,战势焦灼。敌军主力与我军主力会战在吉州南部燕山山脉之间的开阔谷地。双方势均力敌,成败转念之间。当此紧要关头,迅速占领晋州,切断敌西部大军的增援就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事关天大。敌晋州守军虽已人困马乏,粮草将尽,无力出城迎战,但仍有余力拼死固守待援。敌西部军团二十万大军正火速驰援晋州。如不能在三日内攻占晋州,我军将反被敌西部军团和晋州城内守军围困在晋州城外。头尾不能兼顾。战局微妙。

    晋州已被我军围困月余,水源和粮草供应皆被切断,形同死城。城内守军不得不刺马饮血,杀马为食。城内百姓更是出现食草吞灰,饥饿而死之事。为解晋州守军困局,敌京师中央军团适时派出一支万人的精锐部队为敌晋州守军运送大批辎重给养。如若晋州补给成功,守军将得到喘息,势必有力再战。我大军将不得不撤退。吉州会战也将被逼草草结束,战略目的无法达到。我军将失去大好的进攻局面。敌我双方终将陷入全盘的相持态势。战局无限拉长。只有消灭敌东来的补给部队,彻底切断敌晋州守军的东部补给线,才能挽回危局。

    我军围困晋州东部的部队无力兼顾敌东来增援。只有派我军敌京师南部济州的一部驻军星夜兼程疾驰北上,火速阻挡敌东来补给部队。济州这路两万人马本是我围困晋州军团的后援,负责南部打援和保护我军的补给线。为解危局,朕特下令派出一万大军北上阻敌。这一万大军的主帅就是皇长子齐王。

    齐王不负众望。率军轻装疾驰,成功将敌东部增援部队沿途拦住。他利用大风天气,发动一场火攻,将敌辎重补给尽数烧毁。敌万人的精锐部队也被全歼。一个不留。随后,齐王又率军回驰。携得胜之势,配合我军晋州东部围城大军,一鼓作气,连夜发动攻城大战。经过一夜恶战,终在次日黎明破晓时分,突破晋州城东部城防。齐王不顾劝阻,亲率五百勇士组成的敢死队突入城中。他亲手连斩敌军三员大将,身受十数刀伤,血人一般,如杀神附体,岿然不退一步,勇猛向前。我军将士身受齐王鼓舞,疲态尽去,个个拼死力战。当日午时前,敌晋州告破。残余守军败降。齐王经此役得到我大商第一狠将之名。

    敌西部军团终被我晋州守军成功阻挡在晋州以西,无法东进。敌京师西部增援从此被切断。七日后,济州大捷。种老将军大胜。敌济州军团败退,只有少数残军得以向北逃亡。敌京师东部的威胁解除。至此,我军形成了对敌京师守军中央军团的包围态势。虽然敌军仍由四方反复救援京师,但都被我大军击败。终于在相持两年之后,敌京师告破。前朝末帝自焚而亡。我军占据京师。又一年后,我军奋勇消灭敌残余武力,平定四方。朕终于在京师祭拜天地,荣登大位,创建大商帝国。围困晋州一役至关重大。齐王东部打援和破城的功劳更是此役首位。他也凭此大功完全巩固了皇长子的地位。

    如若不是那件突发的将军醉酒杀害百姓的大案,朕恐怕早已立齐王为太子了。那位身犯杀人重罪的将军,本是齐王的麾下。晋州围困战时就是他作为副将跟随齐王参加了晋州东的打援。犯案被刑部抓逮入狱前,他刚刚由齐王麾下调入京师,升任京师守备三营羽林军左翼鹰营的指挥使。此人所犯案件性质恶劣,民怨沸腾,多位大臣上书要求严惩。朕特下旨命刑部严办。此人熬不住刑部狱吏的百般严酷手段,在严刑拷打之下,将自身所犯之罪倾巢倒出。其中就包括交代出了一件事关齐王的惊天大案。

    原来当年晋州东部阻击战竟然另有隐情!当时率领敌东向支援晋州的援军主将本是前朝末帝的御林军殿前都指挥使。本是前朝末帝的亲信。可末帝荒淫无道,在一次宫内举办的酒席之上,竟趁酒醉之时奸杀了这位将军的爱妻。蒙受如此天大羞辱,这位将军含冤隐忍,发誓寻机为爱妻复仇。末帝慢慢察觉到了这位将军的心机。为防不测,趁增援晋州的时机,他派这位将军领兵出征。同时加派了一员亲信内侍太监,一同前往晋州。名曰向晋州守将颁布恩旨,代君犒赏晋州守军。其实,这名太监还身藏一道末帝的密旨。末帝命令晋州主将,在辎重给养送达晋州之后,将这位将军当即处死。以绝后患。这位前朝御林军的殿前都指挥使绝非泛泛之辈。他早已怀疑末帝暗藏祸心。率领大军出京之后,他就下令亲信秘密逮捕了随军的太监。太监本是贪生怕死之徒,一番恐吓威逼之后,就老老实实吐出了真情。这名将军当即就决定率军带着全部增援晋州守军的财物投靠我军。甚至做好了与我军里应外合攻占晋州的安排。可还没等派出与我围困晋州大军接洽的人员,就迎面碰上了齐王打援的兵马。将军大喜之下,立即停住部队,派出几名亲信前往齐王大营秘密洽谈归顺大计。

    谁成想当齐王看到对方商谈人员奉上的物资名册上竟然标有末帝赏赐给晋州守城众将的十万两黄金时,他遏制不住地动了私自贪占之心。

    齐王一面假装欢迎敌军投诚,安排与敌军主将密会,一面私下与亲信将领密议私吞黄金之事。当夜,齐王率亲信在自己大营大排筵席,欢迎投诚将领,双方痛饮。同时,又派人在敌营安置酒肉,犒赏投诚士卒。欢饮达旦,不醉不休。

    齐王大帐内的酒宴一直持续到过了子时方才宁静下来。一切步骤按照计划进行,齐王一方喝的是水,对方诸将喝的是酒。齐王诸人假醉,都指挥使率领的投诚诸将可个个是实打实喝醉了。大帐外早早已安排好了刀斧手,齐王摔杯为号,刀斧手涌进大帐。片刻之间,投诚诸将皆被斩杀。可怜那位前朝的都指挥使,大仇还没得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做了一个醉死的冤鬼。一切只是开始,杀戮还远远没有结束。给投诚士卒准备的酒食之中早已被下入了足够分量的蒙汗药。子时一过,投诚大军的营地之内,早已是一片肃静。除了少数士卒,其余全都陷入了沉睡之中。齐王的大军团团包围了投诚士卒的营地。只派出了一个千人队突进对方营地,就轻松收拾了毫无防范的哨兵。下面就如砍瓜切菜一般容易,仅仅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就解决掉了那些仍有一丝清醒的士卒们。自古杀降都是军中大忌。可况还是冤杀!当夜子时过后,突然狂风暴起。清理完对方看起来算有抵抗能力的武装之后,齐王下令立即将装有十万两黄金的大车套好马匹,迅速撤离现场。随后,趁着狂暴的西风,派兵围绕投诚士卒营地环布火种,迎风放火。一夜之间,上万投诚士卒和所押运的全部辎重给养尽付火海。这可是上万条无辜的性命啊!事后,齐王向上谎报军情,隐瞒真相,犯下了欺君大罪。除了少数参加了夜宴的亲信将领,其余所有部众也都以为齐王在好意劝降敌军主将不成后,方才忍痛施展妙计火攻敌军。不用说,那十万两黄金早已被齐王暗中纳入私囊,用来扩张自己的势力。

    事发之后,刑部尚书紧急封闭消息,立即密报与朕。朕念及齐王身为皇长子,一直侍奉父母尽孝,战时立功无数,届时正亲率十万精锐驻守帝国东部,军中势力庞大。帝国又正逢初建,孱弱不堪。为天下稳定计,朕特与宰相魏大人·御史中丞马大人和朕的把兄弟种太尉密议之后,决定为齐王掩盖事实,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没等立即处死犯罪将军的密旨下达刑部大牢,这位罪臣竟然已经在刑部大牢内自尽而亡。事情蹊跷万分,让人不得不突生联想。事后,朕也曾下旨试探告诫齐王。可齐王却装聋作哑,置若罔闻。自此,朕对齐王心生芥蒂。立储之心尽去。

    朕的另外两位成年的皇子,皇二子豫王和皇三子桂王,也都不是满足现状,心怀感恩,甘愿终生忠君为国的良臣。此二子也都是自幼随朕久经行伍,历经无数战阵,杀人无数的军中悍将。与他们的的皇兄皇长子齐王一样,各自率领十万大军盘踞帝国一方。多年来眼见朕无意立齐王为储君,二子不禁偷偷心底暗生妄念,又在心怀叵测的心腹谋臣们的不断撩拨之下,二子终归没能抵挡住大位的诱惑,私自扩充实力,暗中收买朝臣,遍布党羽,党同伐异,三子势力互相倾扎不断。可恨一个个又在朕的面前装尽了孝子忠臣的嘴脸。

    近几年来,朕年岁日高,身体也日渐衰弱。三子看到随经众臣不时上书规劝,朕仍无从他们三人之中选取其一立为储君之意,虽将矛头直指裕亲王殿下。裕亲王殿下是朕和皇后娘娘最为钟爱的幼弟。自幼在朕与娘娘的身边长大,情超父子。何况裕亲王殿下正值壮年,忠孝天下闻名,又是我大商帝国的军中第一猛将,深得天下人爱戴。当时,军中大权几乎全在裕亲王手中。也难免三子暗自忌恨猜忌。可怜朕当时妄想让三子的势力各自牵制,以求平衡,没能早早看清三子各自的险恶用心,竟然妄信了三子对裕亲王殿下的谗言构陷,逼得爱弟冤屈难平之下,一怒悬梁自尽。幸亏上天保佑,亲王殿下得以保全性命。也使朕免去了心胸狭窄·多疑狠辣·逼死亲弟的恶名。经此一事,朕是完完全全看透了三王的狼子野心。朕绝对不能将大商帝国的万里江山托付给三子中的任何一人。他们不配。

    近一年来,就连大内之中,朕身旁的内侍太监之列,也有多人暗中被三王收买,以为内应。三子不臣的恶毒之心,已昭然若揭。为安全计,朕只能表面装作不知,暗中密布战局,与其周旋。

    现朕病势已为不治,倾覆就在转瞬之间。绝命之前特召爱妃前来,只因心中一件大事无法放下。朕在此告知爱妃,朕已于一年之前立有遗旨,将幼子秦王立为太子。旨意密藏于乾龙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立旨之时,朕亲自委任的监国四大臣,宰相魏大人·太尉种老将军·御史中丞马大人和朕的幼弟护国大法师皆在场亲见。马青也是亲历之人。”

    太祖看着皇贵妃泪流满面的玉容,稍稍停顿了一下。他伸手轻抚着贵妃的脸颊,低声说:“立年幼的秦王为储君也是朕在权衡利弊之下的无奈之举。前三子狠毒狡诈,私欲旺盛,罔顾亲情,视人命如草芥,如若立此等人物为君,大商帝国必然短寿。秦王虽然年幼,但天性仁厚聪颖,慈悲心肠,品行高贵。远非三个皇兄可比。两年之前,秦王八岁之时,朕旧伤复发,呕血不止。秦王牵挂父皇的病体。他从书中读到晋时介子推割肉为公子重耳治病的记载后,不顾贴身太监的阻拦,竟然亲手用刀割下自己小腿上的一块儿肉来,命下人斩成肉泥,熬在稀饭之中,端给朕服用。又严命知情之人不许通报朕知。如若不是朕恰巧看到有个知情的小太监躲在角落之中暗自哭泣,好奇之下,询问详情,方才知晓此事。如此年纪,竟有如此忠孝大德,又能不事张扬,凭心为之,实属天性高贵,足见太平天子之相,实为我大商后世之福。

    从大处说正是因为前朝末帝穷兵黩武,荒淫无道,天下动荡不堪,战祸连年,大商才得以凭武力起于草莽,赢得天下。可以武力建国,却绝不能再以武治国。要使大商帝座绵延,天下需长治久安,物足民风,百姓安居乐业。太平天子需是仁爱之君,必须要以天下万民为己任。三子自私狠毒,绝非盛世之相。只有四子秦王,天性纯厚仁爱,坚毅果断,再加名臣良将从旁悉心教化辅佐,定可巩固发展我大商基业,成就一代盛世之君。从小处着眼,朕一旦故去,三王之乱就在眼前。三王早已觊觎帝位多年,各自手握重兵,朝中又各自私纳党羽,无论朕立三子之中何人为帝,另两子必拥兵谋反。天下必将重倒战火。秦王虽年幼,毫无阻挡之力,但确是三王的心腹大患,必除之而后快。三子狠辣,斩草必定除根。贵妃本家也势必面临灭族大祸。即使秦王登基,三王之乱也无法避免。无乱如何,大乱将生,无力挽回。虽然幼帝将成为三王心中共同的敌人,但也只有荣登帝位,黄袍加身,天下大权在握,身边再有忠臣良将辅佐,秦王才有能力对抗三王之乱,保全性命。朕为秦王所选的四位辅政大臣,都是当世最为杰出的名臣良将,一呼百应,三王不可敌。四人皆是忠贞之士,可堪重托。定会效忠天子,平定三王之祸,为大商帝国澄清宇内,再造太平。将一个太平的天下还政与少年天子。

    只是秦王年幼,外有三个手握重兵贪念大位的皇兄作乱,内有三王党羽潜伏朝廷,把握权力,以为内应,前途必当凶险万分。如若辅政大臣不能排除干扰,倾心辅佐,团结一心,不仅幼帝帝位不稳,恐怕依旧连性命都不能保全。大商天下也势必危若累卵。

    现在最为紧要的一件大事就是要使将来辅佐秦王的诸位大臣安心。何为安心?杜绝后患即是安心。”

    太祖说道这里,停了下来,面色凝重地直视着皇贵妃懵懂无助的双眼。他不由轻叹了一口气,又伸手轻抚着皇贵妃娇嫩的脸颊,接着缓缓说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出了多少临终托孤,委派重臣辅佐少年天子的故事。当然,其中不乏所托非人,权臣独揽大权,妄自尊大,祸乱朝纲,欺瞒幼帝,僭越皇权的佞臣贼子。这些自不必说。朕相信所托之人品行端方,忠贞无二。

    当朝宰辅魏迈魏大人和御史中丞马德裕马大人本是前朝誓愿隐居之人。当年朕三顾茅庐,虚心求教,方才以至诚之心打动二位贤德,同意出山辅佐朕平定天下。二人都是当世的儒坛领袖,治世奇才。二人本领超群,一般杰出,并称当世二绝,为世人敬仰。能得二位贤人青睐,并归心与朕,确是上天眷顾。

    种太尉的父亲是朕早年的拜把兄弟,异姓兄长。他自幼熟读兵法,精研武艺,谋略当世无双,被世人推崇为当代第一名将。自朕起兵之日起,种老兄就一心追随与我。身经百战之功,无一败绩。几次于危难之时救朕于水火,实打实的常胜将军。如不是种老兄,恐怕朕早已丢了性命。大商帝国的建立有种家父子三代的不灭军功。立国之初,朕本意封种老兄为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无奈兄长坚辞不就。朕心内总觉愧对与他。建国之后,种家三代又为大商平定西部外族之患,收复失地,稳定边陲。种家一脉就是我大商帝国的军魂。

    至于护国大法师,就更不用提了。他本就是朕与皇后娘娘最最疼爱的幼帝,当年的大商军中第一猛将,大商帝国至今唯一的亲王---裕亲王殿下。自从当年朕识破三王阴图谋害裕亲王殿下的奸计之后,为了保全爱弟,也为了大商帝国未来计,特掩藏心迹,当众降旨剥夺裕亲王身兼一切权力,命他代朕在京师净觉寺出家为僧。青灯佛影,粗茶淡饭,加持修行。三年以来,朕与爱弟再无一次相见。就连裕亲王府,朕也刻意下旨减少了财物供应。外人看来,裕亲王也失去朕的宠爱,完全被边缘化到了权力核心以外,再也无力翻身,不足为虑了。其实,这是朕与爱弟共同谋划好,为保全亲王,远离三王党羽视野,以备将来再次出山辅佐新君匡扶我大商基业的计谋。裕亲王殿下三年来不畏艰苦,甘于贫寒,无怨无悔。他心怀大义,苦心修行,敛尽锋芒,掩人耳目,实属不易。不负爱弟忠孝无双的美名。裕亲王殿下在朝野享有盛名,更是三子长辈,三王自幼畏之。他日重出江湖,道明真相,辅佐新君,登高一呼,自然天下响应。为我皇家柱石。

    秦王年幼,刚满十岁,无力执掌朝政。登基之后,幼帝临朝听政,四位辅政大臣将按遗旨共同代理幼帝行使中央权力。五年之后,天子年满十五岁,辅政大臣按遗旨还政于天子。少年天子方可亲政。内外交困之时,四位重臣临危受命。外有三王拥兵作乱,内有三王党羽遍布朝堂。辅政大臣既要指挥大军平定三王外患,稳定大商江山,还天下黎民百姓太平岁月;又要甄别官场,清除三王势力,重塑忠于新君的官吏队伍。内忧外患之下,幼帝充分尊重信任辅政大臣,辅政大臣与幼帝君臣同心,一致对外,是保证肃乱成功的根本。即使肃乱成功之后,天下凋敝,重建大商盛世更需君臣同心同力。

    幼帝可否在辅政大臣的教导辅佐之下健康成长,开创盛世美景,成为一代明君?四位辅政大臣能否心无旁骛,倾尽所能为大商帝国创建一世功名,成为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最难得可贵的是,君臣之间能否终其一生互敬互爱,君是仁爱之君,臣不吟唱“狡兔死走狗烹”的哀声?

    三王及其党羽是为叛逆敌营,幼帝和辅政大臣代表大商正统,二者水火不容。辅政大臣能否顺利成功,关键不怕敌营用尽阴谋诡计,就怕自家后院起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