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G中文网 www.3gzw.net,劫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无疑“惊蛰”是太祖最后六年里大商帝国最为重要也是保密等级最高的一项国家计划。其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帝国皇位的传承,甚至计划执行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帝国是否还能太平延续。能够了解这个绝密计划的唯一途径只有被“惊蛰”需要,从而被选入参与其中。这样关键重要的绝密计划,能够参与其中的人首先要对太祖皇帝绝对忠诚可靠,其次要有为君为国勇于献身的无悔决心。当然,某一方面的出色才能也是必须的前提。

    制定计划和安排布局的主要人员,除了太祖本人就是以魏丞相·马中丞和种老将军等第一代帝国权力核心。这些老臣都是追随太祖一同创建大商帝国的开国功臣。无疑都是几百年才出世的旷世奇才。对太祖的忠诚更是毋庸置疑。在这些大才的高瞻远瞩,深谋远咯之下。“惊蛰”不仅为太祖大行之后帝国权力的平安过渡,更为帝国第二代权力核心的人才储备打下来一个坚实的基础。实在是“因为之计长久”,同时也足足体现了这些老臣们为了捍卫自身打下的大好江山拼尽余热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可以说,太祖皇帝和他的第一代忠诚的权力核心团队成员默默启用了帝国成立十几年来由他们手里培养起来的出色人才参与到“惊蛰”这个宏大计划的执行之中。希望由这批未来的帝国第二代权力核心组成成员去处理帝国来日的巨大危机,以忠诚拱卫新帝,延续帝国的正统血脉,直至开创盛世太平。某种角度上讲“惊蛰”就是一场人才的大练兵,被逼无奈下的优胜劣汰。

    在六年前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深夜,王猛有幸被“惊蛰”选中。从此,这一夜对他的一生来说再也不会普通。王猛也是被太祖钦点选入“惊蛰”计划的第一批重要成员之一。

    当年,王猛已在父亲王老将军为帅的禁军军团之中服役四年。已经由刚进禁军那个整日被父亲呵斥不停的年青将领成长成了一名让老父放心的步兵万人队统制。在大商帝国军二代当众,王猛也算排名靠前了。这日午饭之后,王猛将军放下碗筷,刚刚步出大帐,就看到一只信鸽飞落在自己大帐外面的鸽笼之上。王猛快步走到鸽笼旁边,轻轻抓起灰色的信鸽,取下绑在腿上的信管,转身走回营帐。信鸽是王猛被至尊安排到禁军效命前,大内太监总管也是“锦衣卫”的总管马公公派“锦衣卫”高手送给他的。不用说这十几只信鸽就是大内用来与王猛联络的。当然,王猛对外则公开说自己自幼喜欢饲养信鸽。这些信鸽自己偶尔会用来与京城内家中的妻儿保持联络。当天飞鸽传书上的内容很是重要。书信是马青马总管亲笔书写给王猛的。内容是至尊命他避开外人眼线,天黑之后,单独一人进宫。王猛按约定销毁掉来信后,马上以幼子突发恶疾需回家探视为由,换上便装,急匆匆上马赶回京师。

    圣上密召,为了避开熟人视野,王猛没敢回家,而是躲进了一家地段偏僻与自己相熟的无名小茶楼。他包了茶楼里唯一的一间雅间,吩咐伙计没有自己的招呼不要进屋打扰后,点上四味茶点,沏了一壶毛尖儿,耗在里面慢慢地饮茶。傍晚时分,王将军又在茶楼里吃了一大碗打卤面,一直猫到了头顶月亮初升,屋外夜色朦胧,这才结账走人,出门打马直奔皇城大内。

    王猛按约定赶到大内后门的时候,早已有一个小太监在门口挑灯相侯。一路引领王猛走到万寿宫的门外,马总管已等在那里了。马总管与王老将军是老相识,私交非浅。从王猛被征兆进入大内御前侍卫营中服役的那天起,就没少对王猛的生活私下关照。算起来王猛还是马总管的小辈。恭敬地施完子侄之礼后,马总管轻声对他说:“快快进宫,圣上侯你有一段时间了。”

    进宫跪地,行完君臣之礼后,王猛惊愕地发现,宫内除了圣上,竟然还有他那个这个时辰理应呆在禁军帅营之中的老父亲。

    太祖命马青屏退寝宫内的一应内侍,关紧宫门。屋内只剩王猛父子二人,马青和太祖四人。太祖引领众人走进万寿宫内的御书房,吩咐父子二人落座,马青则站在太祖龙椅之旁伺候,这才开始了密会。

    按照至尊的吩咐,马总管首先发言,王老将军在一旁不时补充。二人用了足有一个时辰的时间,从头至尾,给王猛讲了一个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帝国绝密计划的由来。这一刻,王猛第一次知道了“惊蛰”。知道“惊蛰”的人没有退路,要么被选中参与其中,要么被迅速灭口。当然,听完之后浑身热血沸腾,跃跃欲试,誓愿为至尊为帝国为天下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的王猛将军自然是毫不畏惧万分欣喜地被圣上亲自选中参与其中。无论前途多么坎坷艰险,多么寂寞煎熬,王猛在第一时间就立下死誓“大商的大好男儿,理当不顾自身荣辱,为至尊解忧,为国尽忠!”

    王猛被选中在“惊蛰”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影响“惊蛰”成功与否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能被选中充任这个角色,不仅说明了整个王家和王猛的绝对忠诚,也表明了太祖皇帝和帝国第一代忠诚的权力核心对王家的绝对信任。当然王老将军也是帝国第一代权力核心的重要成员之一。

    京师重地,帝国心脏,皇家驻跸之地,一切政令由此下达,安全最最重要!只要“惊蛰”计划一启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三王瞬时必反,内战随即爆发。如若不能保障京师的绝对安全,皇权必当风雨飘摇。新帝安危无法护佑,中央职能无法顺畅运行,内忧外患重压之下,保皇一脉未战先败了!

    因此,在“惊蛰”这盘宏大的布局当中,京师无异是其中重中之重的一步。无疑也是计划开始布局的第一步。太祖和他的亲信们看得到这一点。三王和他们各自的谋臣们自然也不全都是废物。

    “惊蛰”从确定计划到开始一步步布局,包括在布局中逐渐地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至当日已近半年有余。各方势力针对京师权力分布的竞争之战早已暗中展开。无奈,多方竞争,时不我待,没有任何一方会静等对手出招。即使在京师拥有绝对控制力的以太祖为首的中央一方也不可能做到步步领先,毫无疏漏。计划赶不上变化。三个月前,三王各自势力集团的骨干成员就开始频繁出动。以团结各自军团周边的部队,凝聚军力共同戍边为由,刻意结交腐蚀三王各自番地周边归属于中央直接管辖控制的各大军事主力部队的将领。大吃大喝,送钱送物送美女,一应腐败手段,无所不用。近一个月来,看到太祖和中央没有反应,三王各自势力在京师的动向紧跟着突变。从最初只是暗中在六部京官当中发展实力遍插党羽,开始大肆结交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员,更悄悄尝试着向京师周围的帝国军队内部渗透自己的心腹。这一动向着实胆大妄为。可以说是在明目张胆地挑战太祖和中央的底线。

    大商以武立国,荡平天下。太祖皇帝是帝国军队的缔造者和至高无上的精神统帅。帝国军队是太祖背后最最坚强的堡垒。因此太祖深知只要军队无限忠诚于自己,帝国就不会大乱。即便三王各自的势力集团拉拢腐蚀再多的阴险文臣,在强大的武力面前,终归也只算是跳梁小丑,成不了天大的气候。可是这里面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三王也全都是从少年时代起就跟随父皇起兵的大商帝国军中名将。现今又各自领兵十万驻守边陲。他们怎么会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呢?毕竟事到如今三王表明上对父皇和中央还都是一副言听计从的样子。太祖一直在赌他们还不敢这么早就不计后果地插足敏感的军队权力之争。谁成想事与愿违,三王各自的智囊集团之中也有高明之士。他们鼻子很长,敏锐地闻到了太祖和中央对军权问题隐藏起来的担心。这才壮起鼠胆,咬紧牙关,尝试着迈出了试探太祖底线的一大步。

    无奈的是太祖皇帝本身也是这“惊蛰”计划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按照“惊蛰”的布局,太祖的人设是一位英雄暮年,老迈年高,变得越来越老成一个昏聩自大,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迟暮帝王。

    对于太祖为首的中央集团来说“惊蛰”成功的先觉条件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变敌暗我明为敌明我暗。因此,太祖从“惊蛰”制定的那一刻开始就要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配合着中央集团预先编排好的一系列剧情进行人设表演,慢慢而自然的进入到一个外人眼中看来一代勇于耐谏从善如流的圣主终逃不过无情岁月的摧残开始渐渐变得年老固执·武断专横·刚愎自用。

    小半年来发生在帝国朝堂上的事实证明,中央集团这些权利场的老炮儿们剧本编得好,太祖这个熟读史书的创世帝王演技更是绝对一流,不露一丝痕迹。不仅渐渐迷惑了身处朝堂之外的三王各自的智囊集团,甚至连立足京师的三王党羽也都暗自唏嘘不已,纷纷感叹岁月无情年华易老圣君不在。

    也正是因为太祖的中央集团上层们配合得太好了,才给了三王各自的势力集团“充分的自信”。让他们在暗自惊喜之下,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一致思想,全都加快了各自势力的扩张脚步,都想趁着太祖昏聩之时,挑战帝王的极限,狠抓军权。虽然当下的目的是共同造势,逼迫太祖同意尽快立储。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三王现今的媾和只是暂时的,早晚兄弟之间要拼个你死我活。谁现在抓在手里的军事实力越强大,谁将来撕破脸皮后的胜算就越足。当然,眼前发生的情况还只是初期的试探。三家都要先悄悄尝试着去摸清太祖对此的反应,以免突然惊醒了猛龙,大怒之下,天威难测。

    不管太祖如何的愤怒沮丧,毕竟他心底一直残留着一个美好的假想“三个皇子可能只是被身旁别有用心的谋臣迷惑利用,受妖言蛊惑乱了各自的心智,一时沉湎于手握天下权的终极幻想,无法自拔。其实三人仍还都是自己的爱子,和以前一样,依赖仰慕孝顺信任自己这个父亲。他们个个都是优秀的。只要稍稍给他们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个个就都会从噩梦中清醒过来。明辨是非,低头认错。”,可残酷的现实彻底暴露了三子的不臣野心,冷酷地挑战着自己的底线,竟然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背叛和敌对自己的一面。太祖的美好愿望被无情打碎了。

    但设计部署“惊蛰”的中央集团核心成员们却在得到情报的第一时间就敏锐地闻到了一直期盼的机会的味道。

    这些老狐狸们惊喜地发现三王还是太年轻了。如果没有太祖皇帝这个翱翔在九天之上的雄鹰的庇护,单凭他们自己,恐怕一个个连和这些熟捻官场厚黑学的老炮儿们好勇斗狠的机会都没有。至于他们身边那些名满天下的智囊幕僚们更是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了。他们怎敢这么轻易地就相信了太祖已年老昏聩的表象?就这么胆大包天地迈出了试探底线的一大步?真不知道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的骄傲?难道一个个这么快就忘却了大商立国过程中所经历的无数腥风血雨和帝国二十年来成长岁月里所遇到的数不清的艰难困苦都是在何人的带领这下而勇敢面对一一解决的了吗?他们就是被长久以来压抑得已扭曲变形的野心和幻想得到更大的权势富贵的贪欲本性彻底迷住了心智和双眼。太祖对三子一直的纵容和宠爱使得他们从来没有失败过。三王的皇子身份又助长了他们傲视天下一切的野心。让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惜骄傲的来源是错误的,他们被自己的贪婪逼疯了。没错,骄兵必败!就再帮他们使一把力,让他们骄狂上天去吧!要想使人灭亡,必先让他疯狂。

    “试探是吧?那就让你们得逞,让你们心安理得,让你们彻底放下防备。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再无顾忌地露出你们贪婪的獠牙,彻底暴露在光天之下。”这是中央集团顺势而成的诱人之计。

    不过,太祖绝不能示弱?一代雄主可以变得老而昏庸,但绝不能突然变成怂包懦夫。这不符合常理,不仅骗不过三王势力的眼睛,弄不好稍一思考反倒惊醒了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惊惧之下全都隐藏到暗处去了,那可就麻烦了。“惊蛰”就不具备一个合格的外部条件了。几番比较之下,新的剧情安排出来了。从两个多月前开始,太祖病了。身体乏力,神色暗淡,视力减退,记忆力欠佳,寝食难安,胸闷气短......在欧老神医的暗中帮助之下,一系列老年病的症状频出。十几年来一直精力旺盛,勤于政务的太祖皇帝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情恍惚的情形,甚至发生早退晚到,因病临时取消朝会的状况。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暴躁。当然,太祖的病例也偶然被三王收买安插在大内的奸细无意得到,传到了三王各自的手中。一切的结论都证实了一点“英雄难耐岁月无情,太祖老了,从里到外都变弱了!”

    最好的政治家绝对是最好的演员。无疑,太祖和他的中央集团核心成员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绝妙的大戏。“惊蛰”终于得到了一个梦幻般的定鼓开锣大戏!

    看着三王渐渐放松了警惕,各自下属的骨干成员们纷纷秘密策划安排,不顾辛劳地暗中奔波往返各地,争抢着和各地的官员将领们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利用。三王各出高价,收买利诱,忙于抢占地盘儿,壮大各自实力。太祖和其中央集团核心成员们暗自窃笑不已。这帮雏儿终于落进了老鹰们悄悄布下的的圈套之中!

    既然已经拉开了序幕,大戏就要如期按本子上演。中央集团的每个成员在这出惊天大戏中都各有角色。剧情自然会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前半场大戏会一直延续到主演也就是太祖皇帝再也无法出演之时为止,也就是大商帝国开国圣君晏驾的那一天。那一天开始“惊蛰”才彻底爆发进入高潮!

    慢慢地朝中重臣们发现,英明决断的太祖皇帝老了。他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自大,越来越容不得敢于说实话说真话的臣子,越来越凭自己好恶来宠溺近臣,越来越喜欢奴颜媚骨阿谀奉承的势利小人。手握中央大权的那些名震天下的开国老臣们越来越沉闷寡言,毕竟伴君如伴虎,谁也不想无法善始善终。朝堂之上一片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恶心之言。帝国威严庄重的庙堂之上竟然立满了恃宠而骄的权臣,心怀叵测的奸佞之徒,还有那些贪权恋富趋炎附势的小人。一时之间,三王党羽们暗中嬉笑庆贺,放开胆子去拉帮结伙;空有一腔忠君豪情,却站在至尊和三王势力之间无力选择苦苦煎熬的青年臣子们郁闷彷徨;不断示弱,按本演出的中央集团成员们一个个牙关紧咬,暗地冷笑连连,心中默念“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早晚把你们一网打尽。”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三王势力这帮只能算帝国第二梯队的精英们终归还是被第一梯队的核心中央集团给暗中算计了。

    三王夺嫡的野心和不臣的阴谋在刚刚破土而出的萌芽阶段就被政治嗅觉超级敏锐的太祖及其忠贞可靠的中央集团闻到了味道。

    中央集团无限忠诚于太祖和帝国的这些把握着帝国权力核心的成员们可以说都是三王的长辈。这些睿智勇敢的老人们都是帝国的缔造者。年青岁月里都是追随太祖一起为了梦想奋战的朋友兄弟。他们是看着三王一个个从冲动幼稚的少年成长到如今成熟冷静雄霸一方的枭雄的。甚至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三王各自成长的时光里在某些领域中有意或无意地或多或少充当过他们引路恩师的角色。可以说,没有人比他们这个群体更了解这三个皇子往日和今时的人品与秉性。早已知己知彼了。

    如果仔细回想过往三子的历史交集,在比照着而今他们各自的势力组成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手段加以详细分析,帝国中央核心集团的这些老人们也只能叹息着推断出一个无奈的结论。无论怎样,在帝国第二代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三位皇子早晚都会为了帝位之争而拔刀相向,兄弟相残。内乱早已命中注定,不可避免。

    问题的源头发生在大商立国后那一两年间。除旧立新,改天换地,刚刚登基的太祖皇帝自然是意气风发,雄视天下,自信满满。百废待兴,兴利除弊,一切从头开始,君臣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之下,所有人都为了创建一个安定富强统一的帝国努力着。太祖皇帝熟读史书,为了稳定朝局,安定民心,几次亲口提出过效仿旧制立嫡以长,立长子齐王为太子的动议。只因前朝积弊日久,天下凋敝,工作堆积如山,中央核心的每个人都在励精图治,自然个个都忙得手脚朝天,实在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来合议这件大事。因此内阁成员一致上书认为,至尊春秋鼎盛,体健如虎,帝国又正是最需要在至尊领导之下,再接再厉,大展宏图之时。何况立储之事关系帝国将来,不可仓促,还是等到四海一统,天下太平,民力渐丰之时再定夺不迟。由太祖皇帝自身发起的,朝野上下沸沸扬扬传了一两年之久,事关帝国储君的第一次动议就这样被无限期推延了。当时君臣上下一心建国,心无旁骛。立储的动议被阁臣们劝阻之后,太祖心里也就暂时放下了立储这件事情,一心铺在了帝国兴盛的大业上。随着太祖的闭口不提,朝野上下的议论之声很快也就销声匿迹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也就没人有心思和精力再去刻意触及立储之事。太祖和亲信阁臣们当时心里只把三位皇子当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培养和造就的帝国下一代中坚力量。谁也没有去想过此事会对这三位皇子心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立嫡长子为储君是历代天家旧制,也是稳定帝业的根本之一,历朝历代轻易不会更改。在三位皇子之中,皇长子齐王军功最重。世称大商军中第一狠将。大商立国之后,遵从旧制着想,外加太祖曾明言欲立长子为储,满朝臣子皆视齐王为太子。此后,齐王自己更是也以太子身份自居。即使因帝国初建百废待兴为由推迟了立储之事,齐王自身和满朝臣子们也对皇长子已内定为太子一事没生二心。虽然齐王心底对规劝父皇暂缓立储的阁臣们实有怨愤,但他天性冷酷隐忍,隐而不发。即使对自己身边的近臣亲信,起初也没有露出丝毫不满的端倪。

    事情的突变源于皇次子豫王。皇长子齐王的势力起于军中,人脉也主要是军中将领,与地方文臣的勾连不多。还真不是齐王不想交结文臣。在他心中认为,自己对待文人的态度已经恨温和亲近了。可大多数与他没有交往并不熟悉他的文臣们却不这么认为。齐王天性就清冷寡淡,不似常人。脸上似乎永远都结着一层厚厚的冰霜,几乎就没人当面看到他笑过。一个面无表情整日不苟言笑,又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就已经够拒人于千里之外了。再加上齐王痴武善战,是世人眼中公认的大商军中第一狠将。长长的功劳簿上摆满了人头,洒满了鲜血。可以说是杀人无数,狠不惧死。虽然浑身的伤疤被衣服遮盖无法轻易被人见到,但在如刀削般棱角分明的冷面上,一条刀疤斜贯左脸,外加上浑身上下充满着从死人堆里聚攒起来的阴寒刺骨的杀气,孱弱平和的文士书生甚至都不敢与他些许对视。即使齐王自认为他已大大放下了身段,耐心与文士结交,但大多数文臣们还是因为心生惧怕而刻意与他保持了一段距离。双方完全气场不同,实在很难亲近得起来。

    皇次子豫王则正好和他的大哥相反。豫王本身就是文坛一朵耀眼的明星。诗书画三绝,名重天下。在三位皇子当中,豫王长相上也最为俊逸潇洒。白面书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完全不似齐王那样生冷坚硬,让人难以靠近。更不像三弟桂王一般,嬉皮笑脸,喜怒无常。豫王表面上一贯礼贤下士,又善于刺探人心,惯施恩威并重的手段,身边自然聚拢了一大帮文臣名士,为其摇旗呐喊,大肆吹捧。盛名之下,皇次子被世人尊称为“贤王”。

    豫王的成长历程与他哥哥齐王完全不同。在哥三个里面,老二的身体最弱,最不适合习武。生在一个以武立世的世家望族,天生不是个练武的坯子可真是件毁灭性的问题。没办法,武人性子直,最看不起的就是柔柔弱弱的小白脸。尽管豫王下定了决心,吃尽了苦头,比哥哥弟弟多费了几倍的功夫,也没能发生奇迹。在每年一次家族青年一辈的比武大会上,他总是毫无悬念的垫底。只能羡慕嫉妒恨地仰视自幼豪强霸气的大哥,甚至要忍气吞声地笑对年幼张狂的弟弟。万幸他有个一视同仁睿智自主的母亲,并且母亲最是重视读书,这在轻文重武的军事世家尤其难得。很快,母亲就调整了对他的教育方向。延请天下名士,倾心教导豫王读书作画。果然,豫王是文曲星下凡。十一二岁开始就崭露头角。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出色,样样清奇不俗。十七八岁时已名动天下,俨然成为年轻一辈的儒林翘楚。至此,身边所有人也不得不收起轻视之心,无人再敢慢待这个文采风流的二儿子。这倒也不是说豫王武功极差。算起战力来也能达到武士的上流之选。毕竟自幼师承名师,家学渊源,自己更是下了天大的功夫。只是家族武名太盛,名将辈出。哥哥弟弟也生就骨骼清奇,都是练武的奇才。尤其是老大,还天生就是一个不怕死的狠人。这也逼得豫王更加勤奋的向学,发誓要在文名上一领风骚,在家族年青一辈中里面一枝独秀。

    到了征战岁月,皇二子的独特之初就更加明显了。虽然豫王武力稍弱,但他待人接物随和谦让,长袖善舞,很是善长笼络人心,处理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因此,有别于哥哥弟弟统领大军冲锋在前的局面,豫王更多时间被太祖委以重任负责大军后勤供给。一应兵马钱粮几乎全由豫王看护打理。少数几次直面敌军的战功,也是因为战势交错之间,后方大营或粮草部队突然被敌军突袭侵扰。豫王也是施展妙计,凭借熟读一部孙子兵法,纵横驰骋,以智御敌。或故布疑阵,声东击西;或劝降敌将,巧施反间计;或坚守待援,大唱空城计......总之花样百出,另军中将帅叹服,获得“儒将”雅号。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一场大战,打得是战力,打得更是钱粮。几场战功下来,皇二子地位更加稳固,成了众将领争先交往的香饽饽。再加上地方文臣的推崇,皇二子的人气一时无两。即使如此,直到齐王立储被推迟之前,豫王确确实实一直未生夺嫡之心。

    豫王天性高傲。自幼的成长经历又培养了他敏感多疑的性格。面对长兄自幼的凶狠与漠视,豫王心中充满耻辱。他也曾暗暗想要报复,但齐王优秀得就像一座竖立在自己面前的大山,始终无法超越。终归还是惧怕占据了上峰,让年青的皇二子心底对长兄无奈默许了尽力服从配合的态度。建国后,因军功巨大,齐王在帝国军中的地位超然。又有父皇毫不掩饰的恩宠,明言太子之位无他,更使得齐王在朝野的身份异常尊贵。为了向世人表明自身的忠孝节义,豫王更加明显地放低身段亲近齐王。虽然心底嫉妒仇恨,但仍未生反抗之念。只是越发担心自身将来的权势地位,怕齐王即位后过于刁难轻慢自己。于是更加卖力地实心任事,获得父皇信任,掌握一方重权。同时有意地交接各路朝臣,拉拢收服,扩张朋党实力,以加大自身的分量,稳固自身的地位。私底下更是组建自己的情侦组织,暗地收集齐王以及朝臣的隐私机密,以备防身之用。只图在未来帝国的权力核心,为了平衡势力,依旧能有自己一个不可动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